五、污染识别 5.1资料收集 为了详细、充分地收集和掌握场地相关资料及信息,本项目制定了资料收集清单。 表 5-1 资料收集清单 序号 类别 资料名称 获取与否 1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地址、地理位置、企业类型、企业规模、营业期限、行业类别、行业代码、所属工业园区或集聚区 已获取 地块面积、现使用权属、地块利用历史等 已获取 2 企业内各设施信息 企业总平面布置图及面积 已获取 生产区、储存区、废水治理区、固体废物贮存或处置区等平面布置图及面积 已获取 地上和地下罐槽清单 已获取 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线平面图 不涉及 工艺流程图 已获取 各厂房或设施的功能 已获取 使用、贮存、转运或产出的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清单 已获取 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收集、排放及处理情况 已获取 3 迁移途径信息 地层结构、土壤质地、地面覆盖、土壤分层情况 已获取 地下水埋深/分布/流向/渗透性等特性 已获取 4 敏感受体信息 人口数量、敏感目标分布、地块及地下水用途等。 已获取 5 地块已有的环境调查与监测 信息 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监测数据 已获取 其他调查评估数据 已获取 5.2现场踏勘 为了充分了解场地现状,工作人员对该场地进行现场踏勘。勘察结果见表5-2,现场踏勘的主要内容包括: 1、重点了解场地现状,勘察场地内历史构筑物是否已拆除,场地内地面是否硬化,若已硬化,初步判断是否会对采样造成影响; 2、重点勘查场地内是否有恶臭、化学品味道或刺激性气味,污染或腐蚀的痕迹等,初步识别可能发生污染的区域; 3、重点勘查场地内是否遗留地上或地下罐体、管线、沟渠等设施; 4、进行钻孔和监测井布置最合适的地理位置点识别; 5、结合现场状况初步确定土壤采样深度; 6、重点勘查场地周边现状、场地周边环境概况,初步识别场地周边的污染企业与敏感目标及其与场地的位置关系等。 本项目场地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踏勘结果进行总结。踏勘结果见表5-2。 表5-2 现场踏勘结果小结 序号 方位 踏勘结果 1 整体状况 目前,场地内总平面布置为整个厂区划分成四个功能区:厂前区,生产区,公用工程区和仓储区。厂前区由办公楼、门卫、泊车位构成,布置在厂区东南角,位于厂区南面,靠近园区道路,且设计了透绿栅栏与生产区分隔;生产区和工用工程区包括三栋生产车间(除草剂固体车间、草甘膦水剂车间、杀虫杀菌车间)、动力车间、循环水系统、消防水系统位于厂区中部主干道两侧;锅炉房、机修车间、污水处理站及危险固废临时贮存点位于厂区西北角;事故池位于厂区西南角;仓储区由于物流流程和安全因素的考虑分两部分布置,成品仓库(除草剂仓库、杀虫剂仓库)布置在靠近生产车间的区域,原料仓库(危险品仓库)、罐区布置在远离操作区的区域,即厂区北部。 。 2 仓储区 储罐区:共4台卧式储罐,占地面积345m2,甲醇50m3 卧罐1台 丙三醇50m3 卧罐3台(预留一台备用);仓库:1栋除草剂仓库和1栋杀虫剂仓库;原料仓库:1栋危险品仓库 3 公用工程区 动力车间、循环水系统、消防水系统位于厂区中部主干道两侧;锅炉房、机修车间、污水处理站及危险固废临时贮存点位于厂区西北角;事故池位于厂区西南角。 5.3人员访谈 为了了解场地历史情况、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过程中所涉及的疑问以及对已收集的资料进行考证,我单位工作人员对本项目场地知情人员进行访谈。 人员访谈的主要问题包括: 场地边界确认;场地历史用途;场地历史上是否涉及重污染企业;场地内历史构筑物的分布及其用途,构筑物及其功能是否发生明显变化;场地内是否存在暗管、暗线等;场地内“三废”处理、处置情况;是否发生环境和安全事故;资料收集过程中涉及到的疑问解答等。通过人员访谈,形成访谈记录,详见表5-3。 表 5-3 人员访谈表 序号 提问 回答 1 能否提供该场地的相关土地文件? 能够提供该场地的拨地定桩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房地产权证等土地文件作为确定调查面积及边界的依据。 2 该场地内土地的历史用途? 该场地历史上长期由荒地、农田及池塘组成,2011 年后该场地建成合肥益丰化工有限公司。 3 该场地内历史上是否存在重污染企业?其产品及工艺是什么? 场地历史无重污染企业 4 该场地内有无地下管线?有无该场地地下管线分布图? 该场地内部分区域存在地下电缆、水管等,公司能够提供明确的管线分布图。 5 企业三废如何处理? 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委外处置,生活垃圾委托环卫部门处理;废水:项目产生的经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进入合肥循环园污水处理厂处理;废气:项目在每条生产线产尘点设置集气罩进行粉尘捕集,通过水膜除尘装置洗涤吸收,达标后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两个车间各设置一根15m高排气筒,用以排放除尘后的气体;有机废气经收集后通过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通过一根15m高排气筒排放。 6 周边有无重污染企业存在? 具体行业? 项目东为安徽柏斯康医疗服务有限公司,南为清泉路,北为合肥正帆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西为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主要涉及基础化学原料制造等行业。 7 有无其他与场地相关的历史资料? 无 5.4调查结果与分析 合肥益丰化工有限公司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为厂前区、生产区、公用工程区和仓储区。场地内未发现恶臭、化学品味道和刺激性气味,未发现明显污染或腐蚀痕迹,场地内不存在偷排偷倒现象,危险废物等的堆存抛撒情况。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本项目重点关注生产区、公用工程区和仓储区。根据前期调查确定的场地内现有的和历史上原有生产工艺、原辅材料储放、污染排放及处理等过程中产生的潜在污染物,初步确定潜在污染物为: (1)土壤监测指标包括:pH、砷、镉、铬(六价)、铜、铅、汞、镍、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有机农药残留。 (2)地下水检测指标包括: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耗氧量、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氟化物、汞、砷、镉、六价铬、铅和镍、VOCs、有机农药类。
6、场地环境监测 6.1、布点和采样 6.1.1、监测布点及采样深度 1、土壤监测布点及采样深度 根据《在产企业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技术规定,每个重点设施周边布设1-2个土壤监测点,每个重点区域布设2-3个土壤监测点,具体数量可根据设施大小或区域内设施数量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土壤一般监测应以监测区域内表层土壤(0.2 m处)为重点采样层,开展采样工作。本次土壤监测将按照上述项目划分重点设施和重点区域来布点。重点考虑储罐区域、生产车间、污水处理站、危险化学品仓库和应急事故池,共划分5个区域,分别为储罐区域、生产车间、污水处理站、危险化学品仓库和应急事故池,具体点位为:污水处理东南侧T2、罐区南侧T3、草甘膦水剂车间南侧T4、杀虫剂车间东侧T5、危险品仓库南侧T6、杀虫剂仓库东南侧T7、除草剂固体车间西南侧T8、应急事故池东北侧T9、厂区西北角设置一个土壤点T1作为项目背景值,共计9个土壤采样点位,土壤采样数量为13个,具体见表6-1。 根据《在产企业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土壤采样应以表层土壤(0.2m处)为重点采样层,同时在地下水井建设过程中应协同采集深层土壤样品。本次自行监测项目中厂区西北角设置一个土壤点T1、罐区南侧T3、草甘膦水剂车间南侧T4、杀虫剂车间东侧T5、危险品仓库南侧T6、杀虫剂仓库东南侧T7、除草剂固体车间西南侧T8等共7个土壤点位采集0~50cm表层土壤;污水处理东南侧T2和应急事故池东北侧T9共2个土壤点位采集0-50cm、2-4m、6m的土样。 2、地下水监测布点 根据《在产企业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技术规定,每个存在地下水污染隐患的重点设施周边或重点区域应布设至少1个地下水监测井,具体数量可根据设施大小、区域内设施数量及污染物扩散途径等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地下水监测井应布设在污染物迁移途径的下游方向。地下水的流向可能会随着季节、潮汐、河流和湖泊的水位波动等状况改变,此时应在污染物所有潜在迁移途径的下游方向布设监测井。在同一企业内部,监测井的位置可根据各重点设施及重点区域的分布情况统筹规划,处于同一污染物迁移途径上的相邻设施或区域可合并监测井。很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本次地下水监测共设置4个地下水监测点,分别位于厂区西北角(背景值)DXS1、污水处理站东南侧DXS2、杀虫剂仓库南侧DXS3和应急事故池东北侧DXS4。 地下水采样应以浅层地下水为重点采样层,开展采样工作,一般情况下监测井井深应低于近十年历史最低水位5米,采样深度应在监测井水面下0.5米以下。本项目地下水监测井深度为10米。具体见表6-2,点位图见图6-1。 表6-1土壤监测布点 序号 位置 监测项目 监测时间和频次 备注 T1 厂区西北角 (背景值) pH、砷、镉、铬(六价)、铜、铅、汞、镍、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有机农药残留 有效监测1天,1次采样 表层(0-0.5m)土壤;分析方法采用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分析方法 T3 罐区南侧 T4 草甘膦水剂车间南侧 T5 杀虫剂车间东侧 T6 危险品仓库南侧 T7 杀虫剂仓库东南侧 T8 除草剂固体车间西南侧 T2 污水处理东南侧 pH、砷、镉、铬(六价)、铜、铅、汞、镍、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有机农药残留 有效监测1天,1次采样 0-6m土壤,土壤采样深度分别为表层(0-50cm),2m-4m,6m;分析方法采用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分析方法 T9 应急事故池东北侧
表6-2地下水监测布点 序号 位置 监测项目 监测时间和频次 备注 DXS1 厂区西北角(背景值) 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耗氧量、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氟化物、汞、砷、镉、六价铬、铅和镍、VOCs,有机农药类。 有效监测1天,每天1次采样 地下水水质样品的管理、分析化验和质量控制按HJ/T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DXS2 污水处理站东南侧 DXS3 杀虫剂仓库南侧 DXS4 应急事故池东北侧
3、工作量汇总 表6-3 工作量汇总表 样品类型 点位数量 钻井深度(米/个) 表层土壤点位数 平行样 样品量(个) 总样品数量 土壤 9 6 7 / 3*2+7 17 地下水 4 10 / / 4
图6-1 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点位图
6.1.2、土壤及地下水采样 6.1.1采样前准备 为了提高现场采样效率,保证采样点的精确度及保证采样质量,本项目工作人员在开展现场采样之前,做了严谨而充分的采样前准备活动,具体包括:准备采样所需的相关资料和设备、采样监测点的现场定位、场地内采样障碍物的探测。 (1)采样前的相关资料及设备准备 本阶段主要内容包括: GPS仪器进行经纬度校准,在电子地图上找到监测点位的经纬度坐标,并将点位号及对应的经纬度坐标按顺序输入GPS,以备采样时在现场直接调用; 准备采样所需的场地基本信息资料、GPS、卷尺、水准仪、相机、签字笔、采样记录单、土壤及地下水采样所需的工具及样品保存设备、地下水井建井资料、工作人员的防护设备等; 调试采样设备,保证其功能正常,对于易损坏的仪器、设备尽量多备一套; 对于现场采样人员、记录人员、送样人员等工作做好安排,指定专人保管场地调查资料及相关记录数据。 (2)监测点现场定位 本阶段主要内容包括: 根据场地基本信息资料,利用GPS在现场确定场地边界; 利用上一阶段已输入了监测点位编号及经纬度数据的GPS在现场找到对应的监测点位,并做好标记; 利用水准仪确定场地内各监测井的水位标高,同时作好记录。 (3)采样障碍物探测 本阶段主要内容包括: 参考场地现状资料及场地历史资料或使用金属探测仪等设备探测地下电缆、暗管、暗线等地下障碍物,场地内若存在地下障碍物,在布点采样时应及时调整监测点位,避开地下障碍物; 若遇到无法清理的障碍物影响采样时,适当调整监测点位,同时记录相关情况并进行说明。 6.1.2现场采样 1、土壤采样 土壤采样严格按照《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等相关技术规范中的要求进行。 (1)样品采集 本项目在钻孔达到所需深度后,获取原状土样,按照不同深度分别采集土芯作为样品。 (2)现场记录 现场采样人员,通过肉眼观察样品的颜色、样品的类型、密实度与、气味及其它异常情况,并将其记录在现场采样记录表中。 (3)样品保存 本项目采集的土壤样品根据污染物的物化性质和相关标准要求选用合适的容器保存。重金属样品装于玻璃瓶中保存。所有样品密封后,低温保存,并尽快运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 (4)样品流转 现场每天采集的样品,对样品按照点位进行整理,认真核对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和样品流转单,核对无误后,水样按规定加入固定剂,土壤样放入装有固态冰的样品保温箱中,以确保样品在冷藏条件下保存。样品检测之前,应存放在清洁、通风、无腐蚀且防水、防盗的安全场所。 样品运送时,用泡沫塑料等防震材料填充保温箱中多余空间,以防样品容器在运输过程中受到破损。样品运送时将样品流转单一并寄出,以方便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接收样品时能及时清点核实样品,确保样品信息准确无误。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的损坏、混淆和沾污。运送的样品箱中放置旅行空白样,以排除运输过程中对样品的干扰。 2、 地下水采样 地下水采样严格按照《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等相关技术规范中的要求进行。 (1)钻孔 本项目地下水监测井通过北探-100型钻机进行无水钻孔。钻孔的深度依监测井所在场区浅层地下水埋深、水文地质特征及含水层类型和分布以及隔水板深度而定,现场工程师根据现场钻孔情况综合判定,该场地内地下水监测井深度基本确定在10米。监测井钻孔达到要求深度后,钻井人员按照相关要求对钻孔进行掏洗,清除泥浆、泥沙等。 (2)下管 现场工程师根据钻孔的初见水位、含水层厚度以及隔水板的深度等综合判断,滤水管安装的深度和长度,井壁管的深度和长度等信息。随后,工作人员按照要求将事先准备好的标准规格的滤水管和井壁管进行连接。最后,按要求进行下管。 (3)填砾及止水 本项目选用质地坚硬、密度大、浑圆度较好的白色石英砂作为填料,填料自井底向上至与实管交接处。止水材料选用隔水性能良好、无毒、无臭、无污染水质等条件的膨润土或红粘土。 (4)成井 本项目根据场地实际情况,现场工作人员根据相关要求和技术标准建设地下水监测井。 (5)洗井 洗井分两次,即建井后洗井和转天采样前洗井,提取三倍监测井容积的水量,以去除钻井带来的杂质,保证流出的地下水中没有颗粒。在洗井过程中使用一次性贝勒管,保证一井一管,并做到一井一根尼龙绳,以避免地下水互相污染。在洗井过程中对地下水pH 值、电导率、水温、颜色和气味等进行现场监测,确保 pH值、电导率、水温等水质参数稳定后洗井结束。 (6)样品采集 本项目地下水样品使用贝勒管进行采集,一井一管以避免地下水互相污染,采集地下水样品过程中需配戴手套,不允许用手触碰取样瓶瓶口,避免设备或外部因素污染样品。地下水采样时及时进行现场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样品名称和编号、采样位置、采样深度、样品质地、样品的颜色和气味、现场检测结果以及采样人员等。 地下水样品根据污染物的物化性质选用合适的容器保存。采取的地下水样品装入事先在实验室处理过的聚乙烯瓶,所有样品盖紧后密封,低温保存,直至到达分析实验室。现场采样完成后,对本项目场地地下水样品信息进行汇总。 (7)现场记录 现场采样人员,通过肉眼观察样品的颜色、样品的类型、密实度与、气味及其它异常情况,并将其记录在现场采样记录表中。 (8)样品流转 现场每天采集的样品,对样品按照点位进行整理,认真核对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和样品流转单,核对无误后,水样按规定加入固定剂,土壤样放入装有固态冰的样品保温箱中,以确保样品在冷藏条件下保存。样品检测之前,应存放在清洁、通风、无腐蚀且防水、防盗的安全场所。 样品运送时,用泡沫塑料等防震材料填充保温箱中多余空间,以防样品容器在运输过程中受到破损。样品运送时将样品流转单一并寄出,以方便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接收样品时能及时清点核实样品,确保样品信息准确无误。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的损坏、混淆和沾污。运送的样品箱中放置旅行空白样,以排除运输过程中对样品的干扰。 6.1.3样品保存 采集的土壤样品均保存于装有冷冻蓝冰的保温箱中,未检测前保存于冰箱内(4℃冷藏条件)。新鲜样品保存方式见表6-4。 表6-4 样品保存方式 介质 检测类 容器 保存条件 样本最大 保存时间 土壤 pH G,P 4℃以下低温保存 土壤 砷 G,P 4℃以下低温保存 180d 土壤 汞 G,P 4℃以下低温保存 28d 土壤 铜 G,P 4℃以下低温保存 180d 土壤 镉 G,P 4℃以下低温保存 180d 土壤 铅 G,P 4℃以下低温保存 180d 土壤 六价铬 G,P 4℃以下低温保存 180d 土壤 镍 G,P 4℃以下低温保存 180d 土壤 VOCs G(棕色) 4℃以下低温保存 7d 土壤 半挥发性有机物 G(棕色) 4℃以下低温保存 7d 土壤 有机农药类 G(棕色) 4℃以下低温保存 7d 续表6-4 样品保存方式 介质 检测类 容器 保存条件 样本最大 保存时间 地下水 pH G,P 原样 10d 地下水 耗氧量 G,P 原样,或H2SO4,pH<2 10d 24d 地下水 氨氮 G,P 原样,或H2SO4,pH<2,4℃以下低温保存 10d 24d 地下水 氟化物 G,P 原样 10d 地下水 氯化物 G,P 原样 10d 地下水 溶解性总固体 G,P HNO3,pH<2,4℃以下低温保存 3d 地下水 总硬度 G,P HNO3,pH<2,4℃以下低温保存 3d 地下水 硫酸盐 G,P 原样 10d 地下水 硝酸盐(以氮计) G,P 原样,或H2SO4,pH<2,4℃以下低温保存 10d 24d 地下水 亚硝酸盐(以氮计) G,P 原样,或H2SO4,pH<2,4℃以下低温保存 10d 24d 地下水 汞 G,P HNO3,pH<2 30d 地下水 砷 G,P HNO3,pH<2 30d 地下水 六价铬 G,P 原样 10d 地下水 镍 G,P HNO3,pH<2 30d 地下水 铅 G,P HNO3,pH<2 30d 地下水 镉 G,P HNO3,pH<2 30d 地下水 有机农药类 G(棕色) HCl,pH<2,4℃以下低温保存 14d 地下水 VOCs G(棕色) HCl,pH<2,4℃以下低温保存 14 备注:G硬质玻璃瓶 P聚乙烯瓶 6.2、分析检测 6.2.1 检测指标 (1)土壤:《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标准基本指标:pH、砷、镉、铬(六价)、铜、铅、汞、镍、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有机农药残留。 (2)地下水: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耗氧量、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氟化物、汞、砷、镉、六价铬、铅和镍、VOCs,有机农药类等指标作为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项目。 6.2.2 检测指标 本场地环境调查时采集的所有土壤样品、地下水样品,全部由专业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 6.2.3检测方法 本场地土壤的检测指标其检测方法见下表6-5,地下水的检测指标其检测方法见下表6-6。 表6-5 土壤检测指标的检测方法 检测项目 方法标准 仪器设备 检出限 砷 土壤和沉积物 汞、砷、硒、锑、铋的测定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 HJ 680-2013 原子荧光光谱仪 0.01mg/kg 镉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 0.01mg/kg 六价铬 固体废物六价铬的测定碱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687-2014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 2mg/kg 铜 土壤质量 铜、锌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1997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 1mg/kg 铅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1997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 0.1mg/kg 汞 土壤和沉积物 汞、砷、硒、锑、铋的测定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 HJ 680-2013 原子荧光光谱仪 0.002mg/kg 镍 土壤质量 镍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1997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 5mg/kg pH 土壤检测 第2部分 土壤pH的测定 NY/T 1121.2-2006 电子天平、pH计 —— VOCs 土壤和沉积物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605-201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 半挥发性有机物 土壤和沉积物 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834-2017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 阿特拉津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US EPA METHOD 3540C:1996& US EPA METHOD 8270E:2017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0.1 mg/kg 有机农药残留 《土壤和沉积物 有机氯农药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HJ 835-2017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
检测项目 方法标准 仪器设备 检出限 pH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 玻璃电极法 GB/T 5750.4-2006 pH计 —— 总硬度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 GB/T 5750.4-2006 滴定管 1.0mg/L 溶解性总固体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 GB/T 5750.4-2006 电子天平、电热鼓风干燥箱 4mg/L 硫酸盐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离子色谱法 GB/T 5750.5-2006 离子色谱仪 0.1mg/L 氯化物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离子色谱法 GB/T 5750.5-2006 离子色谱仪 0.1mg/L 亚硝酸盐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离子色谱法 GB/T 5750.5-2006 离子色谱仪 0.02mg/L 硝酸盐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 GB/T 5750.5-2006 离子色谱仪 0.001mg/L 耗氧量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有机物综合指标 GB/T 5750.7-2006 滴定管 0.05mg/L 氨氮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GB/T 5750.5-200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0.02mg/L 氟化物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离子色谱法 GB/T 5750.5-2006 离子色谱仪 0.1mg/L 汞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 原子荧光法 GB/T 5750.6-2006 原子荧光光谱仪 0.0001mg/L 砷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 氢化物原子荧光法 GB/T 5750.6-2006 原子荧光光谱仪 0.0010mg/L 镉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5750.6-2006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 0.0005mg/L 铬(六价)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 5750.6-200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0.004mg/L 铅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5750.6-2006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 0.0025mg/L 镍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5750.6-2006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 0.005mg/L 有机氯农药 水质 有机氯农药和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699-201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 VOCs 水质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639-201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
6.3、质量控制 6.3.1、采样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环境调查监测资料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本项目建立了严格的现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制度。 1、建立样品采集、保存、运输、交接等过程的管理程序; 2、所有现场采集的样品都放置于标准容器中; 3、采集的水样现场加入固定剂,土壤样品放入装有固态冰的保温箱中,确保在冷藏条件下保存; 4、实验室在推荐的样品保存期限内分析每种污染物质; 5、在监测井建设完成后必须进行洗井。所有的污染物或钻井产生的岩层破坏以及来自天然岩层的细小颗粒都必须去除,以保证流出的地下水中没有颗粒。本项目利用贝勒管按照井中储水体积的3倍进行洗井,每口监测井共洗3次; 6、按规范要求采集现场平行样,土壤、地下水现场平行样数量满足相关技术规范10%以上的要求。现场平行样与采样样品一同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该项目重金属类现场平行样的相对偏差均符合《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及《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要求; 7、采样时由专人填写样品标签、采样记录。标签上标注采样时间、地点、样品编号、监测项目、采样深度和经纬度。采样结束,需逐项检查采样记录、样袋标签和土壤样品,如有缺项和错误,及时补齐更正。编制并填写现场采样记录,同时每个采样点位均保留现场相关影像记录,其内容、页码、编号齐全便于核查,如有修改应注明修改人及时间。 6.3.2、实验室质量控制 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前者是实验室内部对分析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后者是指由第三方或技术组织通过发放考核样品等方式对各实验室报出合格分析结果的综合能力、数据的可比性和系统误差做出评价的过程。 为确保样品分析质量,本项目土壤样品分析单位将选取具有国内证资质的实验室进行。为了保证分析样品的准确性,仪器按照规定定期校正外,在进行样品分析时还需对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随时检查和发现分析测试数据是否受控(主要通过标准曲线、精密度、准确度等)。 |